從《西游記》看“全腦”團隊的4類人物
沈陽鑫國強腳手架為了企業更快的進步,進行大型的企業培訓會,以《西游記》為案例進行員工培訓:
很早就聽過唐僧團隊這一說法,其源于《西游記》中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,最終取得真經的過程中,四個人所體現出的團隊合作精神。
其實,按照赫爾曼的全腦優勢模型,思維方式位于不同象限的人是很難合作的,我不能肯定他們四個人是否各自偏重其中一個象限,但我敢肯定的是,他們的思維方式一定存在著不同。從孫悟空可以看出,他敢于冒險,敢打敢恨,做事情緒化,愛玩,經常打破常規,是典型的D象限的人,而唐僧,保守,做事有條理,注重細節,循序漸進,是典型的B象限的人,與孫悟空的D象限剛好對立。而事實上也不難看出,矛盾首先爆發在他們兩人身上,幾次唐僧趕走了孫悟空。此外,豬八戒偏向右腦型,沙和尚偏向左腦型,也一定程度上形成對立。但是,四個人還是走到了最后。一個團隊的人能夠具備四個象限的能力,是一個全能型的團隊,然而各自的偏向卻會造成溝通的困難,我認為這么一個團隊要走到最后,要有效溝通,就要有一個德者居于領導地位,指引著整體的方向。
《西游記》唐僧——德者
正如同唐僧,他在這個隊伍中擔任德者的角色。他的能力不是最強的,甚至是最弱的,然而他卻有兩大法寶,德和緊箍咒。現實中,一般是德者處于領導地位。他可以以他廣闊的胸懷,以他的高尚的德行,以他出色的協調能力,將整個團隊管理好,團結整個團隊,下屬擁戴他。同時,他又有自己的手段,不允許下屬越過他,就如同唐僧的緊箍咒一樣。這樣的人穩重,大方,寬容,有目標,多元化,在全腦優勢模型中,這樣的人往往是全能型或者是稍微偏向D象限(與孫悟空類似,但孫悟空個人認為集中偏向D象限)。
《西游記》孫悟空——智者
德者往往能力不足,這就需要一個能者輔助,或許能者應該是這個團隊中的核心人物,他能夠出色的解決各種問題,能夠作出具體計劃,能夠向下屬分配各種任務,能夠有效監督下屬的工作,能夠解決突發情況,這樣的人是團隊中不可缺少的。孫悟空在唐僧團隊中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。而孫悟空的缺陷就是有點放蕩不羈,而現實中能者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。這就需要德者的手段了。偶爾給點小恩小惠,偶爾給點懲罰,恩威并重。現實中的能者往往是偏向左腦型的,他們理性,主觀成分較少,他們能夠有效的計劃、組織、領導、控制。
《西游記》豬八戒——圓滑通融者
智者在團隊中也是必不可少的,雖然我不同意將智者理解成一個團隊中圓滑通融的人,但很多情況下,智者所表現出的卻是為人處世的圓滑。他會有那么點小聰明,會在適當的情況下偷下懶,或許會在某些時候鬧離開,分裂團隊,但是,在關鍵時刻,在緊要關頭,他卻是團隊的智囊,可能會提出有效的方案。在對外方面,一個團隊也需要這么一個人,能夠為團隊謀取利益,卻又不失體面,八面玲瓏,滴水不漏。豬八戒在團隊中就擔任這么一個角色。他會鬧離開,然而,他卻是擁戴唐僧的,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會作出正確的選擇。全腦模型中,我認為這樣的人會偏重于右腦型或者稍微偏向C象限,感性思維會占據較大的比重。相對于唐僧和孫悟空的實際情況與在全腦優勢中的偏差來說,豬八戒形象與C象限較為吻合。
《西游記》沙和尚——勞者
唐僧師徒四人中,沙和尚可謂是任勞任怨,這就是團隊中的勞者。勞者或許是團隊中最沒地位,最辛苦的,但是沒他不行,事情總需要人去落實,去做。這樣的人實事求是,理智,憨厚,不缺技術,也不缺領導能力,但都不拔尖,因此是一個助手型的人物。這樣的人在全腦優勢模型中我認為會偏向A象限。
現實是復雜的,我們不能簡單的把德者、能者、智者和勞者歸入某一象限,也不能把某個人簡單的歸為德能能者智者或者勞者,但四者必定各有所長,他們合起來的全腦優勢圖也必定是一個全能型的圖,他們會構成一個全能型的團隊。